close


王爺信仰(千歲爺信仰,臺灣海洋文化的表徵之一)是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民間信仰,而三年一科的東港迎王祭典更是臺灣最具有人文特色的民俗活動之一,燒王船則是最令攝影人驚艷的活動,也是整個祭典的happy ending。(更多的資料介紹請參考 「台灣民俗文化研究室」 的網站)

今年東港東隆宮的迎王祭典從10/10(六)開始到10/16(五),祭典中有13項重要的程序:角頭職務輪值→造王船→中軍府安座→進表→設置代天府→請王→過火→出巡繞境→祀王→遷船遶境→和瘟押煞→宴王→送王,其中【遷船遶境】與【送王】是本次跟著新竹縣攝影學會旅遊攝影團的主要拍攝重點。《分享10/16~10/17拍攝的影像》

※【遷船遶境】:

#1 祭典的第七日進行祭船,下午二時開始「遷船遶境」,隊伍所至鑼鼓喧天、旌旗飛揚熱鬧非凡,我們大約4點多到,循著鞭炮聲與哨角聲,很快便找到王船的位置。 ↘


#2 ↘


#3 「遷船遶境」的過程相當浩大,在王船前後舷的左右兩側,各有身著黃衣的壯丁30~40名,拉著黃色繩索帶動王船前進,每逢轉彎或重新啟動時最是費力,排頭的這位壯漢,目視有190cm以上體重破百 ↘


#4 透過反射鏡的成像,王船感覺就在眼前了 ↘


#5 「遷船遶境」的過程中,家家戶戶也擺設香案拈香膜拜,很特殊的看到老、幼、男、女不同造型的紙糊人形替身,跟一般民間信仰所燒的金紙很不一樣,因為他們相信王船會將兇煞厄運一起帶走,此用意活人災厄概由紙人來替代,將身上的病痛及不如意藉由「人形替身」帶走。 ↘


#6 阿媽,一路尾隨在王船之後,那一雙合掌膜拜的手,是我那天見過最美麗的一雙 ↘


#7 雄赳赳氣昂昂的代天巡狩 ↘


#8 遷船遶境完成之後,大約傍晚時刻王船將會回府進行「添載」與「和瘟押煞」,我們也提前回到東隆宮卡位,在日落的色溫中看見金碧輝煌的東隆宮。 ↘


等待的過程,不妨也來了解東隆宮的歷史源由,如此將會對王船文化有更深刻認識。

《東隆宮沿革志》記載:主神溫府王爺姓溫名鴻(溫與瘟同音),隋代人氏,貞觀年間唐太宗微服出遊遇難,溫鴻與兄弟三十六人因救駕有功被封為進士,再以平定山西匪亂冊封王爺,後因奉旨巡視天下遭遇海難,太宗乃將之追封為「代天巡狩」,下旨造瘟王船御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並敕令凡王船所至,百姓官府一同奉迎。溫鴻成神後每在海上顯靈救難護航,至康熙年間王爺示意放棄漂泊,欲在臺灣東港定居,此乃「東隆宮」肇造緣由。

#9 經過多時的等待,王船終於穿過擁擠的人潮,緩緩駛進東隆宮 ↘


#10 ↘


因為要前往海邊燒王船的地點卡位,所以「添載」與「和瘟押煞」就沒有記錄到,茲其意義說明如下:

所謂「添載」,是將王船所需用品(如航運器材、生活用品、食物蔬果、文具賭具、馬轎生畜、服飾旗幟、儀杖樂器等)搬入船艙,添載上船後,道士再依清冊一一清點之後再行「封艙」。

#11 王船就停在這個定位,等待添載 ↘


而「和瘟押煞」是第七天晚上最重要的宗教科儀,「和瘟」在勸請眾瘟神疫鬼登船,如有不從者再施法術強制押解上船,謂之「押煞」,最後再行祭拜祈求瘟疫邪煞遠離斯土。

#12 彷彿天降神兵,不從者,全給押上來 ↘


※【送王】:

燒王船是在祭典的最後一天子時,「宴王」儀式結束後,宮中鐘鼓齊鳴,王船啟駕出發在夜裡緩緩前進,來到燒王船的鎮海公園海邊時,已經是凌晨2點多,接下來開始豎桅桿、張揚帆,信眾則將紙人替身、金紙、庫銀堆置在王船四周,等待一切就緒蓄勢待發,已經清晨5點多了。

#13 時辰一到,請眾王爺們上船,起錨囉~~ ↘


#14 役班鳴放火炮並點燃金紙,華麗的王船即將在熊熊火燄中押送著瘟疫陰煞航向天穹 ↘


#15 在鳴炮聲中恭送大千歲一帆風順(圖#19:從船上的裝飾可以看得出來,值年是羅府大千歲) ↘


#16 ↘


#17 仔細看王船上共有36尊將官人偶,象徵主神溫府王爺溫鴻與其兄弟三十六人(感謝網友指正:36尊人偶所代表的是王船上的水手爺,王船左右二舷之人偶,皆是水手舵工之身分,屬於勞力階級,若能細細觀察,其臉譜似你如我,栩栩如生,亦有白色黃色黑色紅色人種,象徵服夷四方,中土至上的傳統漢族思想,其人數配合卅六省燈,恰符合千歲爺奉玉旨代天巡狩,召集各路人馬完成神聖任務之意,非如攝影者所述溫王爺及其卅五金蘭) ↘


#18 此時,一切都安靜了下來,彷彿大家乘著王船,一起去遊天河(王船送船方式有二:火化謂之「遊天河」,放流謂之「遊地河」,目前臺灣的送王船多屬於燒王船遊天河方式) ↘


#19 天空開始出現了色溫 ↘


#20 王船也越燒越旺,火苗隨風而起,畫出一道道優美壯闊的光輝 ↘


#21 那神祕而莊嚴的氣氛,最是令人感動之處…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三年一科東港迎王到此終告結束,有詩云:「百姓齊心來敬王,角頭遶境求平安,法會祈求無災難,送王完成是圓滿」 ↘




※【後記】:

身為人文攝影的愛好者,個人也將此次參與迎王祭典的活動過程中,所見所知的一些禁忌跟大家分享(與其說禁忌倒不如說是尊重)。

1. 這個活動名稱是「迎王祭典」,而不是一般俗稱的「王船祭」。東港人奉王船為神體,就像有人拜佛祖,有人信天主,王船的地位就像上帝般崇高,它搭起了人間與天界的橋梁,是聖物,而不是拿來燒的祭品,所以請入境隨俗不要說「王船祭」這樣的字眼,我想這是對東港地區信眾與這特殊民俗的一種尊重。

2. 不要為了搶鏡頭畫面,誤闖陣頭及一切會妨礙祭典活動進行的地方(這通則適用在各個民俗活動的場合)。

3. 之前提過王船地位的崇高,所以王船所經之處,人們必須謙卑以待,絕不可以立於比王船高的位置。

4. 燒給王船的金紙(天庫)不可以踩踏。(看到太多人為了搶佔位置,而攀上暫時堆放成山的金紙堆裡,踩散了原本封好成袋的金紙散落一團,增添後來搬運的困難)

我認為,每一種文化信仰都代表一種庶民文化,那是一股最真實最有力量的生活方式,希望數位相機普及之後大量激增的攝影人口,在獵取美麗畫面的同時,也能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互動、了解與尊重。



>>>>
以下是一位DCview網友的留言,個人覺得很有意義,分享給各位:
就美感而言 攝影技巧而言 個人相當敬佩 但是對於圖片的文字說明 在此與攝影者教學相長一下 因著本身身為東港人  又是祭典工作者之一七角頭轎班成員 在此針對圖片說明謬誤之處提出說明 也請攝影者多加見諒 1.>>王船信仰是臺灣西南沿海重要的民間信仰..... 此乃倒果為因 反客為主 而應該是王爺(千歲爺信仰)是台灣西南....燒王船也只是一個祭典的happy ending 而不是最具 代表性的科儀 舉凡祭典中的各種道教醮儀 宴儀 才是祭典 信仰之所在 就好比中元普渡 並不是以放水燈 燒天庫是重 點 其精華還是在與無形世界分享人間酒食的互敬精神  2>>>※【送王】: 燒王船是在祭典的最後一天子時,「送王」儀式結束後 應更正為宴王儀式結束後 送王 燒王船本身就是 送王 3.#14 華麗的王船即將在熊熊火燄中押送著瘟疫陰煞航向天穹 還是老話 王船是東港人感念千歲爺的降臨並賜福地方 驅邪 淨煞 以王船作為恭送千歲爺並押送邪煞回天庭缴旨的交通工具  4.#17 王船左右二舷之人偶 皆是水手舵工之身分 屬於勞力階級 若能細細觀察 其臉譜似你如我 栩栩如生 亦有白色 黃色黑色紅色人種 象徵服夷四方 中土至上的傳統漢族思想 其人數配合卅六省燈 恰符合千歲爺奉玉旨代天巡狩 召集各 路人馬完成神聖任務之意  非如攝影者所述溫王爺及其卅五金蘭 5.綜觀全文 攝影者皆以王船為主角 其實忽略了主角是來自天河宮或奉旨派駐在天下各省各州的千歲爺 其以威顯神力 承 奉上天旨意降臨東港 為東港萬民百姓帶來未來3年的幸福平安 帶走過去的不順遂 不如意 東港人自是萬分感念 不解信仰 本質的外地遊客 皆以華麗王舟為祭典主軸 則與真正的東港迎王相去甚遠 猶有甚者 諸多破壞禁忌 不遵禮節的行為 損 壞祭典物品 已使不少知情的東港人相當憤怒(咸信其他更具草根性的東港人知有其事的話 肯定先臭罵一頓) 思考抵制方式 以預防種種的破壞 回應之末 仍要藉此提醒觀賞者 唯有真實信仰存在 藝術美感方存 感謝各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ulisfchen 的頭像
    pulisfchen

    『ㄆㄨˇ』仔的影像世界

    pulisf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