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是團圓的日子,縱使辛樂克颱風來攪局,再大的風雨,還是阻不斷返鄉的歸心。
路上拗不過姊的遊說,在即將進入埔里鎮前,右轉折進台21線日月潭方向,她說要去一個叫做「日月茶廠」的地方,好像在茶改場附近,結果小小迷了路,顯然阿姊的話不能亂聽,不過後來還是憑著好眼力,循著路標找到了地方。(真正位置還沒到日月潭喔,大約在途中有個"親手窯"的地方,注意一下標示牌,就可以找到~~~)
老茶場的建築經過整修,樸實中透露著它的歷史滄桑,它的故事曾經是兩三百人日夜趕工製茶外銷的大茶場,而現在則是5位尋夢者,執著守個理想,守著這個茶場,守著山中與世無爭生活的故事,故事大概是如此展開的...
『....2年前,我們珍惜不小心跑上來的遊客,把握機會分享養地護生的理念,從一對到一家到一群到一部部遊覽車,接著大家似乎對我們的聲嘶力竭感到「疼惜」,漸漸的郵差不時就會帶來移動式擴音機(小蜜蜂)、筷子、乃至於…..拖把,就是這個溫度,煽燃了生命的動能,照亮了前方的路,讓我們更勇於挑戰極限,原本被遺忘的台灣優質紅茶,也藉由歷史和空間有趣的導覽課程,傳統變成新生兒,讓參訪者身歷其境的參與這一場文化再造的過程。』
#1 費了一番心力,總算找到這裡 ↘
#2 從正面看這棟建築,古樸之中仍隱隱透露著滄桑歷史 ↘
#3 走進去之後,各式各樣琳瑯滿目的商品,可以滿足觀光客的需要;於我而言,購物不是重點,我要更深入進去探索 ↘
#4 姊之前曾跟隨世界展望會來此參觀,當她驕傲地轉述這段歷史:「聽說這裡的氣候、溫度、高度、霧氣和印度的阿薩姆類似,所以能產出全台最棒的阿薩姆紅茶,而且當時這裡產的阿薩姆紅茶還外銷到世界各地呢~~」我也稍微看看一下牆上解說製茶的過程,其實我真正感興趣的是這台泛古的老爺車~~~ ↘
#5 姊繼續這樣解說著:「這是萎凋槽,採回來的茶就靠這機器自行萎凋乾燥,聽說,他們還會把窗戶打開,好讓原先依附在茶葉上的蟲子有機會逃命…」 ↘
#6 「萎凋完成後,他們會利用密秘通道把茶枼送到樓下的揉捻機…」,這就是密秘通道~~ ↘
#7 這台姊沒講解到,看起來像碾米機呢! ↘
#8 走下另一頭的小樓梯來到樓下,看到一排排的揉捻機,與一股正在發酵的茶香飄盪在空氣中,實在是好味道!! ↘
上圖#8右方的小房間就是發酵室,姊聞到那芳香的茶味,對此頗感興趣,跑去請教廠長,回來跟我說:「那是在進行補充發酵,原來在自然萎凋過程中,茶葉就已經開始在發酵了,到了揉捻過程,又會再發酵一次,這時大約完成了30%左右,發酵尚未完全,所以要以水氣,定溫方式補充發酵,等茶葉變紅,就可以放入乾燥機內烘乾,然後就可以包裝上市囉~~」
#9 我還是有聽沒懂,反倒是眼前這個和榮鐵工廠製造的乾燥機,引起我更多的注意,當時的電話號碼只有5碼,不知年代已多久遠了 ↘
#10 這塊工作日誌黑板上,記錄著一種無為的生活態度,其中沒有緊湊的時程,工作也不用刻意安排,感覺上就是按照自然的節奏,時間到了就做什麼事,這裡的人都是自自在在的自願農 ↘
#11 眼前這片茶樹、雜草共生的坡地,在大自然和諧的孕生中,造就了最美味的台茶18號,再望更遠處回首告別茶廠,想起裡面的人、事、物,這裡是一塊最美麗的夢田~~~ ↘
留言列表